首页 男生 其他 好友

第46章

好友 饭山太瘦生 2695 2024-05-08 16:29

  陛下与太后的母子情谊并不深厚,那时,站在兴庆宫外,却无比清晰地体会到了母亲当年的痛苦。国运动荡,长子已经先于自己病逝,又忽然得知最爱的幼子去世,并且是被另一个儿子逼着去死,这滋味,想必比他得知太女去世还要痛苦百倍,令人不敢细想、不忍细想。

  陛下有时候会梦见寿王,他的弟弟浑身是血,叫他“皇兄”,他在梦里看着弟弟,觉得他死得或许有些可怜……他或许不该那么早就死。陛下本来可以留寿王一命,然而,他姑母的命——也是寿王姑母的命——寿王何曾留下呢?陛下是由姑母长徽长公主抚养长大的。长徽长公主下嫁于前骠骑大将军的儿子,高宗病重时,陛下正在征讨蜀州,骠骑大将军与寿王图谋反叛,反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死了长徽长公主。长徽长公主离世,陛下痛心疾首,于是登基后立下两条规矩——他的女儿不会下嫁,夫家必须入赘;往后,许朝的皇女可以掌兵开府。

  第五家是本朝武家高门,长徽长公主的母亲就出自第五家。按辈分来算,长徽长公主是第五内相的姑祖母。第五内相掌管起草书写陛下的诏书,可以出入宫禁,如果传言中那道要寿昌公主入京面圣的密诏真的存在,极有可能就是由第五内相带出宫的。

  凤阙之变发生二十六天后,长安下了一场秋雨,不知为何,在霏霏雨水中,第五内相的宅邸失了火,内相就死在了这场祝融之灾中,被发现时只剩下了焦骨——除非自焚,很少有人能烧成这样。

  第五家的衰落从此开始。

  四年后,第五内相的长弟太仆卿第五璋被人一剑刺穿心脏,同样死在了宅邸中。据说,第五太仆卿死于“一心归命”这一剑招,死前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面色安详。“一心归命”与“袍休罗兰”是阐提剑术的两大慈悲杀招,皆有“此招既出,唯见悲怜”之称——二招一为刺心之招、一为断头之招,出招必须极快,使出之后,被杀者毫无痛感,已经魂归极乐。

  这世间能使出“一心归命”这一招的人不过三人:一为岐山佛门的法相上师,一为法相上师的师弟,一为法相上师的学生、第五太仆卿的儿子第五岐。第五太仆卿身死时,法相上师正受邀在白马寺升座讲经,法相上师的师弟早已随着太叔仁将军战死,因此,能有杀人机会的只有第五岐——而众人发现第五太仆卿的尸体时,第五岐也确实就在他父亲身边。

  杀父是无可赦免的重罪。十五岁的第五岐被下了狱,一口咬定太仆卿的死和他没有关系,任凭怎么问都只说:“我父亲不是我杀的!”太子曰:“许朝以孝治天下”,命酷吏对第五岐用刑,然而无论怎样严刑拷打,第五岐从没有改过口。

  第五岐被下狱七天,第五岐的叔父卫尉少卿第五珩在东宫外跪了七天,第七天,太子终于命人重新审理第五太仆卿案,最后得出结论:上次仵作验伤有误,太仆卿并非死于“一心归命”剑招,而是被家里的一个仆人杀死的。

  只剩下半条命的第五岐出狱后,第五珩请求离开长安。太子开恩,将第五珩的官职升为卫尉卿,改授东都分司,于是第五一族举家搬去了东都洛阳,离开了权力与是非的中心。

  第五家的离去为第五太仆卿死亡的真相笼上了更深的云雾。从来没有人能笃定地说出第五太仆卿到底是因何而死,而第五岐杀父的传言没有因为他的出狱而停止流传。魏国公家一个家仆说,魏国公曾问外孙第五岐关于他父亲去世的事情,第五岐答:

  “我父亲确实死于‘一心归命’剑招。”

  作者有话说:

  1朝亦随群动,暮亦随群动。荣华瞬息间,求得将何用。形骸与冠盖,假合相戏弄。但异睡著人,不知梦是梦。——白居易《自咏五首》

  “一心归命”本为佛教术语,《净土论》:“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

  许朝地图可以酱紫看:以淮河为界分南北,南边以前是南朝的领土。北边以华山函谷关一带为界,分为关东(以洛阳为中心)、关西(以长安为中心)两大部分,许朝西北角是陇州,东北角是卢州。关东地区有前朝遗老;关西地区是许朝自己打下来的,是许朝政治重心区。

  ————

  在文章里,第五内相的“内相”不代表真的是宰相,第五琼是女内史,是最高的女官,也算女官里的宰相了。第五琼一定能力和文学才能非凡,才能为皇帝起草、书写诏书,第五内相曾经教奉玄写字,写字一定也很好看。才能方面举个例子:皇帝要给父亲已经亡故的大臣下令,第五琼写诏书要避大臣父亲之讳,不能用到某几个字——只记住大臣们父母的名字并且避讳这一个细节就可以刷掉很大一批人了。

  为皇帝起草诏书的人一定是处于权力中心的人,虽然可以有多个起草诏书的人,但是第五琼是女性,可以出入宫禁(如果意外没有发生,后续又会有女帝),一定更被重视。第五家一门除了第五琼还有二卿,当年的家族荣宠和权势真的算很大辽。

  ——

  快速切入文本,最后一部分背景介绍

  太子和太女在为政上的分歧很好理解:太子和太女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要维护皇权。许朝是建立在中古门阀社会阶段的政权,门阀士族(尤其是北方士族)的影响力很大,士族的荣耀来自家族的久远仕宦传统及其积攒百年的影响力,不直接来自皇权,士族的力量无疑会对皇权集权造成挑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